(友情前言:_今天的内容或许有点“烧脑”,我已经尽最大的脑力去试图把逻辑讲得尽量通顺,不过,我相信你既然能点开这篇文章,那你也是好学的人.好学者脑袋都很耐烧;_
_然后,既然你进来阅读了,那么先感谢你,感谢你志同道合同样是时代中的努力学习者,然后还要请求你能够在阅读完后给我留言交流反馈阅读感受,以帮助我进步,谢谢_)
### 智力,源于记忆力
前面的《学习的真相》系列的第6篇文章“06你我本是天才”里,有详细讲到: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是一台超级学习机器,并且还强调了,这台超级学习机器,是类似“贝叶斯推理机”的学习原理**。
> 简单回顾一下“贝叶斯推理机”的原理:“**不断使用新的证据调整预测模型参数,进而提高预测准确度的过程**”
今天的内容,是在这个“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希望能从人脑运行原理的底层逻辑的角度,帮你再揭开一层学习的迷雾,更看清一些学习的真相~
OK开始:
#### **1\. 学习是目的是为了能“预测”得更准**
请再看一遍贝叶斯推理机原理:
> 不断使用新的证据调整预测模型参数,进而提高预测准确度的过程。
先看这句话中其中这个关键词:**“预测”**
**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都在对未来做预测**,
**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说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基于一定程度上的预测才执行和完成的。**
只是在大多数时候,很多事物的稳定性很强,我们的意识对其已经完全适应或者说已经习惯成自然,
于是,对于那些我们已经“默认”了的事物,就没有主动调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去主动做预测。
举个例子,在我们刚学走路的时候,都会走得步履蹒跚、跌跌撞撞,这是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腿部肌肉还比较柔弱,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控制身体的重心,以求保持平衡,以及还有一定因素是,我们是刚开始用腿脚作为支撑点与地面或沙发或床做承受自身重力的接触,地面、沙发、床的材质不同,我们踩下去后受力点受力方向也不同,于是我们需要主动控制腿脚去适应不同的材质……我们这些步履蹒跚、或者说这些适应的过程,其实每一步都是在对下一步做着各种预测——当我们在专心走路时。大脑里差不多是这样的状态:“这一步感觉迈大了,那么为了保持平衡,下一步就得稍微小一点,否则就会走卡住”、“如果这一步走小了由于身体的惯性,整个身体就会向前倾倒,为了不倒,只有更快一点让另一条腿迅速跨过来,并且步子要稍微大一点,否则就会往前扑倒”
这个关于走路的预测过程,是真实的,只是时间太早了,我们忘记了当时的确这样想过;
不过,如果你想体验这种主动预测如何控制下一步该怎么控腿脚的感觉也很简单,
你先去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奔跑一段距离,奔跑到你觉得你完全没力气了,跑到感觉双腿发酸,
这时候你再回想一下现在这些内容,然后你就继续在试图跑几步……
我相信你就能感觉到,在双腿中已经堆积较多乳酸,甚至已经一定程度上拉伤了的时候,接下来每跑一步,自己都需要集中精神来控制双腿的力度和身体的重心……否则就会因为双腿承受不住而摔倒~
总之,这时候的每一步,就是在体验腿部力量和自身重量在运动下的惯性平衡的预测的过程。
(如果不信,或者说的确有兴趣想体验体验,那么你现在就可以马上去试一试;特别注意,方法说在这里,要不要去跑全看你自己,如果要跑,那我也特别提醒你,跑的时候请自己稳住,这套流程是由非常大的肌肉拉伤的风险和很大的摔跤的可能,请爱惜自己的身体)
OK,继续
然后,到了后来,我们在不断的吃饭、睡觉、生长,以及这过程中我们也走了足够多的路,于是我们的腿部肌肉变得强壮,足以支撑我们行走,以及,随着走得越来越多,我们对各种路面的弹性的感受已经完全习惯,于是我们就不需要再去主动去预测腿脚的力度和路面的质感平整度等等。(如果你还记得上一篇的内容,那么你应该也会记得,这个不需要刻意去控制双腿走路的现象,或者说这个不需要刻意去预测走路的想象,其实就是经过了大量的重复训练,大脑皮层神经元已经把走路这个技能**内化**给了“本能神经元”)
但是,我们还是会偶尔因为踩空或者踩到不平的地方,然后摔跤或崴脚。
这是为啥?
默认的常规的回答:“是一不小心,就摔倒了”;
然而从最本质来看,不正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去主动预测路况从而控制身体做出避让的反应么。
你看,连最基本的走路都是在预测,其他的一切行为反应,你看是不是都是“预测”的产物呢?(到这里,你停下来想象,我相信你也能举一反三,然后一下子想通:的确,我们所有的思想言行,本质上都是在“做预测”)
好,到这里我们又来结合着“走路”再看一下贝叶斯推理机原理:
_“不断使用新的证据调整预测模型参数,进而提高预测准确度的过程”_
我们每走一步,这一步得到的肌肉承受重力的感受、脚掌受到点反作用力的感受、身体重心分部情况的感受,其实就是“新的证据”,于是我们就根据这些新的感受,来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做出调整,这样每一步每一步都在改良,最终对于走路这件事的预测精准度就会不断提高,提高到可以**内化**到潜意识里,不用主动控制都能走的底部。(所谓“预测模型”,口语说就是:“以为是什么样的”,这个“以为”的“什么样”就是所谓模型)
为了方便表达,我们可以直接把这个“贝叶斯推理”,就叫做“学习”;
那么对于“走路”,结合着“学习”这个概念来说就是:我们学习走路,就是不断根据上一步,来调整下一步。而这“根据上一步”和“调整下一步”的过程,就是“预测”的过程,我们之所以要去重复学习,就是为了能预测得更准。
#### 2\. “预测”的前提条件是:“记忆”
(_第一段的内容,全是铺垫,终于到了重点_)
如果你已经认可了“一切思考言行都是基于预测”,那么就有必要接着往下阅读并且思考这个问题:
那么,**预测的基础是什么呢?**
(_一切思考言行基于预测,那么一切预测又基于什么呢?这绝对很少有人想,也很少有人想到_)
答案是,**基于:“记忆”。**
(温馨提醒:《学习的真相》系列,只讲实际干货,只讲最底层逻辑,不讲“正确废话心法学”。如果阅读过程中有任何超乎你常规认知的地方,先别忙着觉得我是在瞎扯,敬请耐着性子接着往下看,看最终能不能从逻辑让你觉得有道理。)
一切预测都基于记忆。
(_记忆什么呢?——本质上都是记忆信息,各种信息。_)
**如果我们没有记忆,那就不存在“上一步”这个概念,也就没有过去以及没有未来,只有当下,永恒的当下;**
**_人没有记忆就会被困在永恒的当下,啥都干不了。_**
记忆的重要性,就好比地球上最开始诞生生命的重要性;没有记忆,一切就没有了意义。
_那,记忆是什么呢?_
记忆是大脑中特定的神经元们在接收到特定的电流脉冲(也就是信息)之后,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实体的存在。
可以想象成:“原本没有路,电流经过之后就有了路”的概念,那条“电流走过的路”就是记忆,就像书上记着字迹,就像电脑硬盘中存储着痕迹,人的记忆也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
(至于记忆的意义是什么,暂且先不讨论,因为没人知道,这个问题或许只有上帝能回答;当下更重要的是先集中精力理解当前我们的主题“学习的真相”就好,至于意义是什么,先学会“学习”之后,说不定以后你就能自己探索出来。)
当明确了记忆是预测的基础,那么就得推出:
**人的记忆力越强,从而预测的精准度就越高。**
> 从这个角度看:
>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这个人的一生;
> 一个群体的记忆,就是这个群体的历史。
于是,**人和人的区别,其实最终就是记忆力的区别;**
**人的智慧与否,本质上看就是他记忆力的强弱。**
#### **3\. 记忆的本质**
_到这里,我们就必须得继续深入:记忆的本质。因为或许绝大部分人对于“记忆力”的理解是肤浅、不全面、没概念,甚至是错误的。_
**所谓记忆的本质,概括来说,就是“记住了某些信息”;**
**只是,核心重点不在于那些被记住的信息本身,而是当信息记在我们脑中之后,那些信息之间的关联。**
记忆力强弱,就是**记忆容量**和**记忆质量**的强弱。
> 记忆容量,顾名思义,就是记忆的信息很多;
> 记忆质量,就是这些信息在脑中的关联。
也就是说,即便是记忆,也要有区分是“有意义的记忆”,还是没有“意义的记忆”。
只有新接受的信息与我们原本的认知有关联,甚至是强关联,那么这个记忆才有意义;
如果没有关联,那么这个记忆是没有意义的,乃至于其实我们早晚会忘记掉那些没有关联的信息。
打个比方:你现在凭空记下了一组随机的数字,这组数字算是一个信息,随机数就是一组没有意义的信息,如果你不是每天都去刻意背一遍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忘记它;
这时,如果告诉你,这组数字是未来某一个神秘宝藏的开锁密码,或者是你家大门的解锁密码,如果记不住,那么你就无家可归……如果是这样,那我相信任何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牢牢记住它。因为这时候这串数字与我们的认知已经产生了强关联,它有了意义。
再举个反面例子:
不知道你曾经有没有做过这类似“事倍功半”的事:上学时自以为聪明,靠谐音去背单词。
或许当时记住了,然而最后全忘记了。
其原因就是:原本应该是靠“短期内足量重复”,靠多用就能会,靠多用就能记住的,
却被我们用谐音的方式添加了不必要的关联。
不必要的关联,本质上没有意义,我们记住的是那些无厘头的谐音,这与英语单词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已经走远,仅仅是为了记住单词而去记单词,准确的说是为了老师听写时或者考试时而记,并不是为了理解和使用英语而记,最终固然会忘记。
> 最终为什么全忘记了呢?
> 因为多余的关联没有用呀,没有用的东西大脑会自动忘记;
> 因为大脑随时要保持“省电模式”(_还记得《学习的真相》第8篇,大脑的“节能模式”吗?_)
记忆的本质,就是脑中那些有用的关联;我们都应该让这些有用的关联越多越好。
#### 4\. 记忆力的强弱,还决定了你的时间观念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
记忆力强,就是指能够尽可能多地让曾经接触过的信息,在自己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中形成尽可能多的有用节点;
换句话说,记忆力强的人,在他的脑中,对于“历史”更加清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而历史,从某种层面看就是时间,个体或者群体经历过的时间。
时间就是由众多历史事件构成的。
于是,记忆力强,本质上就是脑中有用的关联很多,关联的东西多了,对未来感知就更远,我们预测未来的准确度就会更高。
毕竟所谓未来,就是由现在我们的行动所组成,而我们的现在能做出什么行动,又完全取决于我们之前积累了多少有用的认知,那些积累,就是记忆力。当我们脑中有各种逻辑通畅的强连接,能支持我们去做更理性的预测。
反之,记忆力弱(也就是记忆容量低,记忆质量差),就是说脑中并没有多少有用的关联,个人的“历史”是支离破碎的,只能基于是混乱逻辑、稀里糊涂的认知去预测极短期的未来,甚至完全无法预测未来。
那么,也意味着在现实中,固然就会目光短浅,于是,就会不由自主的只关注眼前得失,这种状态下,做的所有自以为是对的事情,都只是在锲而不舍的兜圈子,甚至往往是背道而驰,越混越惨。
另外,记忆力强, 除了能更多地感知时间和预测未来,还有另一个“复利效应”,就是学东西会越来越快,或者说理解能力会更强;
因为一个“记忆”就是在神经元网络中形成了一个“节点”,这个网络越大,每当有新信息被记忆的时候,能够与之相接壤的节点就越多,也就能更快地理解这个新事物。
反之,记忆力弱,还不克服去学,会被越来越强的人相对速度地拉开更大的差距。
#### **最后小结**
- 一切思考言行都是预测;
- 我们学习是为了预测得更准;
- 预测的基础是记忆;
- 记忆力的强弱关乎人的长/短期思维,以及理解能力的强弱;
- 记忆力是记忆容量和记忆质量的综和;
- 人与人最终的差别,其实就是记忆力的差别。
人们通常把这种差别叫做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给今天的副标题其名为:智力,源于记忆力。
---
我是学生岳奇,期待陪你每天进步。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