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的概念是不爱劳动和工作。鉴于小学生的生活中劳动和工作并不是他们的刚需,而学习也只是大人们认为的小孩子的刚需,所以小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是什么样的,以至于对待学习,也更多是给老师和家长完成任务。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能够完全自觉完成作业并有质量保障的孩子并不多;能够在完成作业之后,主动给自己加码的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贪玩儿是则是贪图玩耍,这是针对玩乐的态度的词语。比如男孩子爱玩枪战游戏,女孩子爱玩过家家,因为太喜欢玩儿,太想玩儿,以至于连吃饭都顾不上,更不用说认真完成作业了。
贪玩和懒惰是有区别的。贪玩是对玩的,懒惰是对做事儿的做学问的,人们往往把这两者合在一起来看,比如某一个小孩儿学习成绩不好,人们在归因的时候会说他很懒惰,说他很贪玩儿,其实我们可以分开来看。如果这个孩子他不爱学习语文数学,却爱踢足球,每天从早到晚都想着踢足球,做作业的时候脑子里头也想着踢足球,那他会想方设法把时间挤出来去踢球。在球场上,他在肆意地奔跑,完成一次又一次进攻,那你能说他懒惰吗?他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挥洒汗水努力提高自己的球技,愿意向教练伙伴虚心求教,努力完成每一次射门。那么在玩足球上这件事情上,你就不能说他是懒惰的。甚至站在未来的角度看,如果他竟然能成为一名足球明星,那今天他所有的从学习中挤出时间去踢球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勤奋,都已经不是我们说的贪玩了。而从情感色彩上来讲,懒惰几乎找不到值得称赞的地方。
现在请回头看看自己的孩子,他是贪玩的孩子,还是一个懒惰的孩子?如果他只是贪玩儿,时间和精力在玩乐上分配得较多,在学习上分配得较少,家长不用过于着急。至少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有自己的方法论,能保持自己的专注,进而还有提升的空间。学习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在孩子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上,如果能够长期深挖,他所获得的远远不仅仅是这一个爱好当中得到的满足感,而应该是一整套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一旦把它们迁移到学科的学习当中,必然带来惊人的变化。很可惜,家长们往往会阻止孩子在学校课业以外的领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为这会影响学习,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是这样做可以肯定的结果是,孩子很想学的东西没有得到学习,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渴求,但是错过了深入打磨的时机;另一方面孩子本来没那么厌恶学校的课程,也因为被迫接受家长和老师的胁迫,内心充满了反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绩也是家长的刚需,这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怎么才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呢?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对学校的考试课程感兴趣呢,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呢?我的建议是三个:
一、让孩子在不违反道德法规、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至少对一件事情保持浓厚的兴趣。可以是传统的琴棋书画,也可以是非传统的跑酷编程,等等。尽量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让孩子能条件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不断学习不断发力。孩子需要老师,就帮孩子联系好的老师;孩子需要训练场地和器材,就帮孩子解决;孩子需要比赛,就帮孩子协调好时间。总之一句话,支持要落实到行动上。
二、和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提供必要的鼓励。虽然孩子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并不意味着家长就不能了解和学习孩子喜欢的内容——至少家长不能完全是门外汉。和孩子有共同语言,沟通就会容易很多。如果孩子有幸遇到一个严格的老师,那结果有可能是严师出高徒,还有另一种可能是严师出弃徒。说实话,没有哪一项技能的学习,是可以轻轻松松就达到巅峰造诣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出现气馁懈怠,家长的支持和必要的引导尤为重要。
三、在孩子的成长中挖掘兴趣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建立强联系,帮助学生总结和迁移。孩子在享受兴趣爱好不断满足的快乐时,必然进一步希望享受突破自我带来的幸福,这个时候就应该让他知道基础学科的知识的力量——如果他发现这门学科对他真正有用,不用大人说,孩子自己也会去学。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把从兴趣爱好方面得到的好的方法论提炼总结出来,运用到学科的学习上,本身也是事半功倍的——这一步通常孩子意识不到,即使意识到了,可能归纳起来也会比较难,需要家长的力量。
人们常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会玩的孩子聪明,但可惜没用到正道上。在不在正道上尚且两说,即使不在正道上,我们为什么不能引导呢?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自己的榜样力量不够强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