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DI0MjQzOA==&mid=2650477013&idx=1&sn=a07fb654e434c6858e574a84f7b7503c&chksm=f1126bbcc665e2aaa7e5268964a0b011f58c8bce21e9e0ec817ed7475ffc84c5d40574540740&scene=21#wechat_redirect)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MDI0MjQzOA==&mid=2650477019&idx=1&sn=b514e782b8402b09df133f48a2c781ee&chksm=f1126bb2c665e2a42bfc4249c8fd6ff2bee86b8d349bd8009c59738afcfe8dbc59e0521f11da&scene=21#wechat_redirect)
**观点一:如果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那么就会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
> 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是课题分离。**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观点二: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 如果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当期待落空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什么也没有为我做”“那个人辜负了我的期望”或者“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抱着自己位于世界中心这种信念的人很快就会失去“朋友”。
> 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观点三:人绝不会,也不可能离开共同体“独自”生活。**
>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 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绝。
>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观点四:**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因为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 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 有些男人会骂家庭主妇“又不挣钱!”或者“是谁养着你呀?”之类的话,也听到过有人说“钱随便你花,还有什么不满的呀?”之类的话,这都是多么无情的话呀!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他们恐怕是非常害怕女性变得聪明、比自己挣钱多或者是跟自己顶嘴之类的事情。他们把人际关系都看成是“纵向关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感。
**观点五: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
>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其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观** **点六**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 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 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观点七: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 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 “自我接纳”——“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 “他者信赖”——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有时也会遭遇背叛,即使如此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作信赖。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要无条件地信赖他人”。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 “他者贡献”——无论是用行为标准还是存在标准,都需要“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贡献感。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也就是说,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观点八:“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 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