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群体可能是地球上最需要读书的群体。即便是散户,只要不想被风云变幻的交易市场所宰割,就得认真修炼读书的功夫。
而投资大师们(能20年以上跑赢市场的投资人)基本都是读书最厉害的人。那今天就来看看他们的读书方法与普通人有何不同?
***首先,几乎一切专业能力都始于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在一个特定主题的范围内,阅读所有的经典书籍和当下的主要观点。巴菲特在少年时期就读完了奥马哈镇图书馆里所有关于“财富”“理财”“投资”的书籍了。笑来老师在写《定投改变命运》时,也检索阅读了四大电子图书馆里的“投资”文献,所以他才会找到大家不熟悉的、但实际上是业绩卓越的投资人,如约翰·拉什科布(John J. *Raskob*)(著有 *Everyone ought to be rich*)。
而普通人的阅读方式往往是散乱的。比如,刚理解完一则宏观大事,又刷出某专家的讲话;一会儿觉得励志鸡汤“好喝不上头”,一会儿又搜出“反鸡汤”来推翻它;想翻翻《哲学史》又深感“头大”、立马放下,刷短“速效救急”视频却愈刷愈凌乱。
大师们践行的主题阅读包含了对问题的系统了解,越读越接近于正确的解决方案;而大众接收的“碎片信息”,提供只是那一瞬间的“多巴胺”(快乐激素,会迅速消亡)。
***更为重要的是,投资大师的阅读是长期的,甚至是相伴一生的行为。***
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芒格的儿女们,把他俩叫做“移动的书架”。芒格先生每天早晨6点到7点半是阅读时间。他的早餐会约在7点半,对方来得早了,他会读书到7点半再开始;对方来迟到了,他会继续阅读到对方来了。笑来老师的电子书架显示,他从26岁到49岁的时间里阅读完了1000+本书, 绝大部分还是英文原版书;他从2000年左右开始,时时一只耳朵带着耳机听书。
那大众的普遍读书量是多少呢?Kindle电子书上显示:60%被购买的电子书从未被打开过;而在被打开的电子书中,又有60%-70%的读者并没有读到最后(按照读者在电子书上的标记位置统计)。而得到app(国内的知识服务商)上也显示:60%-80%的用户没有听完或读完他们购买了的课程,无论文科或理科、知名老师或非知名老师,几乎都不影这个数据;只有20节以内的课程的“完成率”会高一些,最高50%。
所以,仅阅读一项,就把人们划分到了“不买”、“买了不读”、“读了读不完”、“真的读完了”、“经常阅读/有阅读习惯”、“长期持续阅读”几个区间里。正如在任何事业领域,最终都会分化出“困苦、普通、高手、专家、大师”几个不同的级别。那我们选择去哪个区间呢?
***最重要的是,大师们通过多学科的广泛阅读构建起了“多元思维模型”。***
李录先生(著名价值投资人,芒格家族基金管理人)在他的《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就介绍了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学校要求阅读100本西方文明经典书,涉及科学、哲学、社会、经济等诸多的领域。在日后的价值投资生涯中,他又学习了国学经典、心理与认知、概率与统计等,形成了跨越中西市场的投资能力。
投资工作并不是“螺丝钉”式的单一追求效率维度,而是需要综合不同角度去理解你的投资标的发展趋势。因此运用“多元思维模型”才有更大可能战胜个体的局限,进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并获得超额回报。而这样的通识要求,只能通过阅读而逐步积累。
***你可能想,我不想当投资大师,没必要这么读书吧?***
有句话叫“取其上而得其中”,而“取其平庸,则必然获得‘共同平庸’, 我们虽然可能无法成为大师,但是向大师借鉴其方法才更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当然,定投课堂读书会已经为你挑选好了一年12本的投资经典书,每周都有老师领读和同学伴读,以大幅降低在大家独自阅读时会遇到的困难度。欢迎加入定投课堂读书会,从大师和经典中,找到你的投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