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气开朗的父亲中风后,右上肢下肢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整日少言寡语,郁郁寡欢!尽量抽时间陪陪他,和他拉拉话,试图让他从失落痛苦的心境走出来,重塑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但不论怎么劝说,基本看不到多大的改变,相反情况每况愈下。是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
最近听《得到》音频,罗振宇的感悟:所谓“说服”,其实就是帮助对方“清理障碍”。就是把他人从固有的路径中拉出来。 一个人的建设性,往往体现在,不是纠正看到的问题,而是和要纠正的人一起,面对他所面对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清障”。我们不是在说服他人,我们是在解决他人的问题。
罗振宇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你觉得孩子沉迷游戏,这是个问题。但是你想,在孩子的眼中,这是他没有成就感的解决方案。再比如,你觉得别人抽烟是一个问题。但是在他的人的眼中,抽烟是他无聊的解决方案。理解了这个原理,你就明白,为什么劝人改掉毛病往往是无效的。因为你看到的这个问题拿掉了,就等于是拿掉了对方的解决方案,他要面对他的问题了,他更痛苦,一痛苦,他还是要按照惯性回到他的传统解决方案上来,你眼中的问题又回来了。
父亲现在的问题,事实上是他的解决方案,而我却满带着“同情心”,要么让他回顾以前的光荣历史,要么让他感受下现在和今后的好日子,而没有设身处地去理解和感受他现在遇到的问题,从而抽丝剥茧一一帮他“清障”解决问题,让他走出来。是说我的劝解基本无效了!
罗振宇说:人并不需要说服,人需要的是自己迈出每一步的时候,遇到那个障碍,谁替我把它清除掉。从说服一个人到帮他清除障碍,这好像只是一件事换了一个说法,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我们过去熟悉的说服,是一个语言的世界,是一个心机的世界,是一个套路的世界。站在你要说服的人的面前,你不是面对他喷唾沫星子。你是转过身,去看看他视野里的种种疑难、种种顾虑、种种焦灼,一点点帮他把这些东西剥开。这不是一个言词的问题,这变成工程学的问题。
那么,如何达到和父亲乃至其他人的有效沟通,对我的启示是:
用“同理心+清障思维”来达成有效沟通的目的。
第一步,接受观点,无论对方说什么,我们都要无条件接受他/她,认为他/她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核心点是“无条件”。
第二步,对他的观点不加任何评论,对他的价值观不要作任何判断。核心点是"真诚的倾听"。
第三步,觉察对方的情绪--他/她现在究竟是抑郁的还是悲伤的,是愤怒的还是羞愧的等等。核心点是"敏感"。
第四步,和他一起感同身受。
第五步,对他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一个个的按重急缓轻解决掉。
若能这样,说服的效果可能更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