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深圳天气异常,骤然降温,而了解南北差异的同学更是知道南方的冷才是真的冷。我的手也开始遭不住了。手背有几处明显有冻伤的迹象,于是乎赶紧用上了去年买的护手霜。边抹边自责,想着若早知道会冻手,提前用上不就可以保护住了吗?
是啊,“早知道”、“明明知道”、“早晚会知道”......这些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哪一次不是因为自责而放的“马后炮”。
现实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明知道赌博是最要不得的,可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去搏一搏,甚至借钱赌博。明知道不锻炼,身体肯定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日趋削弱,可望着眼前的美食,立马就屈服了。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
我们似乎习惯了身体的“亚健康”——不痛也不痒。吃上一顿高热量的火锅,再加一次尽情的酒吧派对,也感觉不到身体给我们带来什么。慢慢地,我们在这长期的坏习惯中走进了医院。我们也似乎习惯了舒适的工作状态——不高也不低。把当时进公司仅仅只需要一个星期就可以上岗而习得的技能,用上了一辈子。渐渐地,我们因为永远呆在了舒适区而被社会淘汰。
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究其一生,在享受生活。而有些人,究其一生,在真正“享受”生活。两者不同的是,前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渐渐消耗的是自己的生命而痛苦绝望。后者在看清世界的本质后,提升了认知,活在了未来。
还是讲回我在使用护手霜这件事上,我发现自己仅仅只把护手霜用在了右手手背的几处已经冻伤的位置,而左手却没有管,这让我突然警觉到自己这样的动作,护手霜难道不是应该在即使还未冻伤手的情况下使用吗?
是不是我们当下只能关注到已经出了问题的地方,还未出问题的地方的呢?是永远不会出问题吗?
万维钢在他“得到”专栏有篇文章提高过一个著名的典故,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的医术谁最高明?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其实是最高的。他总是在别人还没发病的时候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名气只限于我们家里。我二哥的医术次之,他能在症状初发的时候遏制住病情,所以他只在我们村里有些名气。我的医术其实最差,我都是看人病情很严重了才开始治,动不动就做大手术,一天天的双手沾满鲜血,用的都是猛药......结果我名气反而特别大,诸侯都知道我。
这里的三兄弟,大哥等同的是认知模块,二哥等同于行动模块,而扁鹊呢等同于运气模块。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想着有一天中了彩票头奖,希望有天大的运气降临,却很少有人知道认知和行动。往往都是等到“病情很严重了”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昨天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能每天在朋友圈发自己健身打卡记录?我想回答一下。首先,肯定会认知到健康的重要性。其次,行动才是健康认知的体现。但我从来不会相信自己能够自律——在一个只有我自己,没有监督的环境里。于是,我选择在朋友圈打卡,目的是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几百号人的面前,做这么一件事。同时,也希望这种能看得到变化的行动影响到他们。
至于后面会发生什么变化,一切交给运气。
护手霜又被我从抽屉里拿出来,涂抹到左手上。这次,我把护手霜放进了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