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你好呀~
我最近都在搜集类比,今天文章把我在《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搜集到的类比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分析分享出来。
enjoy~
### **1**
> 投资就好像是选择交通工具 —— 不使用交通工具也不是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是多花很多很多时间罢了,只不过有些人很有可能至死也走不到目的地。有自行车的时候不应该选择步行;有机动车的时候不应该选择自行车,有飞机的时候不应该选择机动车…… 总之,选择那个最快的交通工具就对了。
投资 **<-------类比-------->** 选择交通工具
说明投资的好处,省时间。选择最快的交通工具和选择最好的投资方式一样。
### 2
> 算法再好,也需要数据喂养。现在手中掌握大量持续增长的用户数据的上市公司,都已经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如果将来算法是大树的话,那么他们手中正在不断增长的数据就是最肥沃的土壤。没有土壤的话,大树是长不出来的。绝大多数算法公司到最后都会为拥有数据的大公司所用……
算法 和数据 **<-------类比-------->** 大树 和最肥沃的土壤
说明数据的重要性,没有数据的算法公司跟没有土壤的大树一样
### 3
> 历史上我们已经看到并且经历了互联网使得信息以几近于零成本的方式快速流动给这世界带来的惊人变化;那么,现在若是资产可以像信息一样以几近于零成本的方式快速流动在未来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惊人的变化呢?
>
> 正如我们在十年之后看到的,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化已然发生 —— 虽然并不是以我们当初所想象的方式,但那变化就是如此惊人;那么,十年后,金融互联网极可能同样给这个世界带来惊人的变化,虽然我们事实上没办法提前知道那巨大的变化究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的……
互联网的信息几乎免费流动 产生惊人的变化 **<-------类比-------->** 互联网上的资产 几乎免费流动 产生更惊人的变化
### 4
> 如果市场是百分之百有效的,那么 α 理论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可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把任何一个时刻的市场单独拿出来的话,它百分之百是无效的。价格和价值偶尔对等根本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哪怕一只烂钟也无论如何都能在一整天的时间里不多不少对上两次!把每时每刻全都拼接起来,长期来看,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有效的 —— 可问题是,这个长期究竟是多长呢?没有人知道。另外,如果按照定投策略采用者的观念来看,两个大周期之后,以当前价格作为比较基础的话,每时每刻的市场价格偏差就显得更大了,不是吗?
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价格和价值偶尔对等根本就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类比-------->** 烂钟一天也会对上两次。
### 5
> 你用来做投资的钱,就不应该是 “有成本的钱”。借钱做生意也不是不行,但,借钱冲进交易市场做投资,百分之百是错误的。借钱进入交易市场做投资的人是在找死,并且还是提前找死 —— 因为这样的人其实在入场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只不过他们自己还不知道而已 —— 不要跟他们握手……
>
> 有成本的钱,会导致任何一个原本不错的投资变成坟墓。
不错的投资 **<-------类比-------->** 坟墓
说明投资的钱,没有成本的重要性。
### 6
> 你把你的钱想象成一个熟鸡蛋的结构:
>
> - 蛋黄的部分,就是你的日常必需开销;
>
>
> - 蛋白的部分,就是你为了抵御风险而准备的储蓄;
>
>
> - 蛋壳的部分,才是你可以用来投资的钱,它可以在未来两个大周期之内绝不离开市场……
>
>
> 很大一部分人的投资失败,并不是因为智商、信心、毅力之类的问题,而是因为早期彻底低估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那些大意外的成本 —— 也就是说,没想到蛋白的部分竟然那么厚。
蛋黄 **<-------类比-------->** 日常必需开销
蛋白 **<-------类比-------->** 为了抵御风险而准备的储蓄
蛋壳 **<-------类比-------->** 你可以用来投资的钱,它可以在未来两个大周期之内绝不离开市场……
以前有鸡蛋类比地球,现在有鸡蛋类比普通人的金钱分配
### 7
> 虽然天气预报总是出错,但,对于未来,有一些事情是百分之百确定的 —— 比如,若是你种下一棵树,那么未来它一定能长高。定投策略采用者就是这样的,他们的投入相当于是在种树,四五年看不出什么,但在十年二十年(或者说两个大周期)之后,当年的种子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种树 总会长成参天大树 **<-------类比-------->** 定投 总会有收获
### 8
> 这样的时候,有一个心理现象隐藏在背后作为催化剂:横财效应(House Money Effect)—— 在赌场上,赌徒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赢来的钱不当钱花…… 自己曾经带去的钱,无论如何都会被当作 “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但,赢来的钱,金额越大,越不是 “辛苦赚来的钱”,而是 “横财”。横财这个东西,花起来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甚至,它就好像烫手山芋一样,让人感觉必需甩出去 —— 绝大多数没有上进心的人,用它来随意挥霍;极少数居然有上进心的人,用它来做很多事实上不负责的不合格的投资。
在赌场上,赌徒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赢来的钱不当钱花 **<-------类比-------->** 烫手山芋,给人感觉必需甩出去。
### 9
> 等这个阶段终于 “熬” 过去,你终于迎来了下一个阶段,**再一次收获** —— 这一次,你冲进了星辰大海。也许你会意外,虽然这里的大风大浪比你当年在小溪时、在大江大河时所想象得更为厉害,但,一路走过来的你却事实上很平静。一路走过来的我对自己的平静就感觉很意外。然而,很快就发现这才是正常的。你若是像我一样天天看到的都是那些其实是在小溪里驾船行驶的人每时每刻都好像是在经历大海里的暴风骤雨一样反应激烈,你没办法不平
投资的收获阶段 **<-------类比-------->** 这里的大风大浪比你当年在小溪时、在大江大河时所想象得更为厉害,但,一路走过来的你却事实上很平静
### **10**
> 人类大脑的三层结构,从里至外,分别有个通俗的称呼:鳄鱼大脑、猴子大脑和人类大脑。
>
> 简单讲,最里层的部分,所谓的鳄鱼大脑,负责所谓的直觉;中间的部分,所谓的猴子大脑,负责情绪的处理;而最外的那一层,人类大脑,负责理智,诸如推理之类。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整个人类文明都建立在人类的大脑皮层之上 —— 就是最外面的那一层 —— 人类与其他哺乳动物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人类拥有格外发达的大脑皮层……
最里层的部分 直觉 **<-------类比-------->** 鳄鱼大脑
中间的部分 情绪的处理 **<-------类比-------->** 猴子大脑
最外层 理智 **<-------类比-------->** 人类大脑。
### **11**
> **大脑结构形象称呼柏拉图的双轮战车类比**大脑皮层人类大脑车夫内皮层猴子大脑白马脑干鳄鱼大脑黑马
>
> 相对于 “人类、猴子、鳄鱼” 的说法,我更喜欢柏拉图的战车比喻 —— 因为车夫、白马、黑马、战车是一个能够统一的组合。我们的身体就好像是那辆战车,我们脑子里住着三个自我,一位车夫,一匹白马,和另外一匹黑马。他们三个不应该是相互的敌人,也不应该是相互的仇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好是,也只能是,**合作关系**。他们三个之间相互合作的越紧密,那战车就越有效率;否则的话,战车就毫无用处
脑干 **<-------类比-------- >黑马**
内皮层 **<-------类比--------> 白马**
大脑皮层人 **<-------类比-------->** 车夫
### **12**
> 教育就像一幅眼镜。在戴上眼镜之前和戴上眼镜之后,你其实身处的是同一个世界;但是,戴上眼镜之后你却可以看得更清楚更准确。在受教育之前和受教育之后,你所身处的依然是同一个世界,可是,戴着教育的镜片,你就是可以把同样的世界看的更清楚更准确……
教育 **<-------类比-------->** 眼镜
说明受教育之后能更清楚的看这个世界
### **13**
> 关于教育的结果,还有另外一个格外精准的类比,是我自己的,我把它称作 “镜像效应”(Mirror Effect):
>
> **镜子里的世界和镜子外的世界,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可事实上,每一个点都是反过来的……**
>
> 你看,明明同样是价格下跌,镜子外的世界里,所有的黑马都一样,抬腿就跑,所有的白马都一样,边跑边恐惧,边恐惧边沮丧,至于车夫么,当然因此身不由己…… 镜子里的世界呢?黑马竟然不为所动,白马竟然欢天喜地,至于车夫么,悠然自得……
教育的结果 **<-------类比--------> 镜像效应**
### **14**
> 从另外一个角度,你还可以把 “长期” 这个词想象成一个墨镜,用它过滤掉那些对长期无效的光,就好像戴个墨镜能过滤掉紫外线那样。然后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不由自主地更多启用宏观观察能力,就好像司机开车的时候要带偏光墨镜,这样的话,不仅能过滤掉对眼睛伤害最大的紫外线,还可以让那些刺眼的光偏离你的瞳孔…… 以便你能看的更清楚更准确。
长期 **<-------类比--------> 墨镜**
加上长期这个滤镜,天然可以过滤那些对长期无效的光
### **15**
> 若是你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前章节之前的内容,你会发现很多镜像效应的例子,并且,几乎每一次都一样,那使得一切看起来一模一样可事实上截然相反的镜子,都是 “长期”。建议你在重新阅读本书的时候,在笔记本里刻意做一个列表,罗列所有在阅读过程中所提到的镜像效应。并且,在此之后的许多年里,你还要不断补充这个列表,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现,那墨镜很可能慢慢变成了 “隐形墨镜”…… 最终,你甚至干脆不需要墨镜了,因为那功能早已内建在你的瞳孔之中。
墨镜 到 “隐形墨镜” **<-------类比-------->** 一直使用“长期”这个概念,使得这个概念内化了
### **16**
> 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那么长,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隐秘的原因:
>
> **之前决策的时候,必然缺乏的是之后的丰富经验。**
>
> 在计算机领域中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前置引用**(或称过早引用,**Forward Reference**),它通常会引发编译器报错,因为按照编程的规矩,任何变量都需要在声明之后才能引用。可是,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前置引用无所不在。“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就是最佳的例子。
在计算机领域中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前置引用**(或称过早引用,**Forward Reference**),它通常会引发编译器报错,因为按照编程的规矩,任何变量都需要在声明之后才能引用
**<-------类比-------->**
“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都看到这里了,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呀~
今天是持续日更公众号第**257/1000天。**
没有我微信好友的朋友,对我文章感兴趣的话想要交流可以加微信:Aa1649189468。
我在这个公众号每天分享自己的思考心得,做事心法,不保证文章的内容和观点是正确,但是都是最近思考的,比较新鲜热乎的。
**你也可以理解为我写的文章有不少是错误的,思考不够深入的。**
**不过还是希望对你有启发呀**
欢迎点赞,留言,在看,转发,微信**私聊与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