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那个回不去的故乡
>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成年之后,那个回不去的故乡却总让我们感受到煎熬。
>
>
> 如今的我们,对于故乡而言,只是一枚小小的过客。只是,如果可以回到年少的时候重新做选择,我们肯定依然选择去远方,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梦想。
这是2020年3月15日我在今日头条上转发的一段文字,在正常情况下,三月份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应该是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反正肯定是在现在居住的城市,忙碌地生活着。
然而,2020年是不平常的一年,那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回老家看望老爸,由于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没有能够按时返程,在老家度过了一个最长的寒假。
文章开头的那段记录就是当时快要离开家乡时写的,今天被我无意间翻到,一时感慨万千。
从那次离开家乡后,我再也没有回去过,说起来也都是因为疫情的影响。
今年过年的时候,虽然已经全面解封了,但那时我们全家刚刚阳过,加上回乡路途遥远,考虑到各种潜在的风险,我们还是选择了就地过年。
正如前面的记录所说,年少的时候,我特别希望能够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因此,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特意选了离家2000+公里的城市求学;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又选了离家3000+公里的城市定居。
这样看来,我算是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梦想,离家越来越远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人到中年之后,我变得越来越想念家乡,经常会梦见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
“如果还能回到小时候,你是不是就会选择留在家乡呢?”现在的我,时不时地会这样问自己。
不过,我知道即使还能回到年少时重新选择,我肯定还是会选择去远方。
**因为我知道外面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我想去看看。**
### 2.向未来的自己发送消息
笑来老师在《教练的真相》课程里,提到了这样一段话: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记笔记,其实就是向未来的自己发送消息。
3月中旬第一次听这节课的时候,我心里就想着,现在一定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留给将来的自己看。
今天无意间翻到了三年前的记录,让我对这段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现在想想,三年前的自己,还没有上过笑来老师的写作课,还没有加入007,还未开通公众号,也不记得自己当时是如何“发现”今日头条的,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记录的习惯。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2020年起,我开始了记录,至今没有中断过。
看着那时候的记录,我还能够真真切切地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心情:
就要离开家乡了,实在是有太多的不舍,小时候看起来很平常的东西,现在都让我倍感亲切,真的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为此,我还悄悄哭过几回……
能够想起这些,必须感谢当时的自己做了记录。
**这种感觉很奇妙,真的就好像现在的自己和当年的自己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连接。**
### 3.持续写作的意义
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让我更加坚定了持续记录的决心和信心。
现在的我,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记录:
1)早起在本子上手写晨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抓住自己的无意识;
2)在Flomo上记录随感以及自己读书、听课的笔记,同时完成共读及学习课程的作业;
3)在公众号上记录并分享自己平时的所思、所感。
记得笑来老师说过:
> 所有的创作都是关于感知的,在诚实的情况下,你根本无法描述你感知不到的事物……
最初开始记录的时候,我就有这样一种体会,感觉自己非常清楚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想把它写下来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写得不仅啰嗦还压根说不清楚。
我知道,这其实就是自己并没有真正感知到的表现。
后来,我加入了007不写就出局,在覃杰老师的写作成长7课中,我又学到了一个关于写作的方法论:
> 先写清楚再写精准,最后才是写得有趣。
“先写清楚”这个要求似乎并不高,但通过实践我才发现,其实想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不容易,因为事情的发生很可能是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而要把它写出来、写清楚,只能是线性的。
所以,持续练习写作其实锻炼的是思考能力。
要想把一件事情“先写清楚再写精准”,没有其他的方法,只有多写、多练。
**我希望可以通过持续记录的方式,向未来的自己发送更加清楚、更加完整的消息。**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会更加重视平时的记录:
手写笔记的时候尽量把字写得大一些;用笔记工具记录时,尽量记得详细些。
最后,分享覃杰老师的一句话:
> 若你对现状不满意,那是过去的积累不够。想要改变现状,你就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没有天赋,只有重复。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