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快过去一半了,然而今天才恢复跑步,没错,是才恢复。
但不是因为跑步受伤而中断跑步的,大家都知道因为特殊的情况上两个月被封在屋里没出小区(我指的是我们这个区域的人,因为此阶段可能别的地方没有受到疫情的冲击),所以这期间也就没有什么运动,更别说跑步了。
然而倒是有一些运动,不过所谓的运动也只是在小区里走上两三圈,算是饭后溜达消化食物的运动,是一种没有配速的没有公里数的运动,刚开始不适应因为对速度有一定追求,此时反而慢下来多少有些不适。不过很快就调整过来了,不追求速度反而更是一种之前忽略的体验,而且此时听着歌悠哉游哉地在小区里漫步是那么真实的“世外桃源”,偶尔感觉这种状态还挺惬意。
## 恢复跑
又,为什么是今天恢复跑步的呢?
并不是最近才解放的,而是有一段时间了,但因为之前封的时候一直是走的运动,所以后来解封之后还是靠着行走来锻炼,渐渐也就忘记了跑步这回事了。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之前跑步除了为了减肥就是参赛,如今两年基本上没有什么线下赛事启动,所以仿佛一下子失去了这个目标,也就继续走了。
昨天下午在跑圈的群里看到国外有比赛的赛事转播,于是看了一会儿,是100000m的赛事,特别是最后冲刺的阶段被起点燃了。而且他们用时半个小时就跑完了10km,不禁对比了一下自己,最快的时候也就一个小时零十分钟,但后来变成了一个半小时,不禁慨叹这人和人的差距真是巨大啊。
就这样带着这种内心想要跑的激情,在昨天临睡前看了一眼小区群发来的消息,说明天下午之后将会有雨,而且雨势挺大,起码是中雨到大雨的级别。于是,察觉到明天(即今天)下午不能出去了,虽然雨中漫步很美好,但显然此时没有这个心情。所以,就想着要不上午去跑吧,而且好久没有闻到大自然早晨的空气了。
公园是一个自然的皇家园林,里面有的树木都是千年级别的,有的地方可说“遮天蔽日”,在这个充满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保有一块天然的森林,是一件难得的幸事。我将这里称之为天然的氧吧,这也是我一直在这附近居住的原因之一。
于是,今天早晨醒的格外早(五点十分左右),不过这次是上厕所,回来又睡着了,第二次醒是一小时之后了,也就是在六点十分左右。不过醒了也没起来,就躺着思考一下事情,反正是没有思考本应每天都要思考的未来,反倒是合计昨晚想的那事。
与很多人行动前思考的一样“到底要不要起来,到底要不要出去跑步......”但最后还是起来了,因为此时不出去下午就出去不了(刚过中午,果然风雨到来,此时还在下)。于是换上装备就出门了,没错,没有吃早饭,因为并没有感觉饿,可能是前一晚吃多了。而且跑完了之后也没怎么饿,但还是回来补充一些食物。
## 跑步的过程感受
今天在跑的过程中有两点与平时不同,一是忘记配速(快慢),二是忘记公里数(跑多少了),似乎体会不到在跑步,因为在听书。当然,配速也就快不了,跑完看了一下,在9分左右,嗯,只比走快一点,与正常的暴走团的速度差不多,不是那种特别快地暴走团。
起初是想听歌的,随后改成了听书,大概了5本书。慢跑6.55km,听《帝国的年代》《茶叶大盗》《讲谈社3、4、5》。我在想到底是听歌还是听书的时候,几乎没怎么犹豫就选择听书了,可能之前来散步的时候都是听书的,所以这次也就自然的选择了听书。还有就是想着此时能“并联”,尽可能将效率拉高,而且也是初次跑,什么配速的都不管了。
跑完回来之后思考着这次跑步的过程,首先是目标淡化了,之前是有目标的,而且还不是一个。起初是为了减肥,随后越跑越“上瘾”了,于是参加了有组织的赛事,此时不仅是赋予了意义,而且还是从起初的目标减法升级到参加赛事为目标——马拉松,甚至之后的都想好了,如越野、铁人三项、国际马拉松赛事,争取来个国际赛事大满贯,以及用参加赛事的机会游遍祖国的其它城市。
从2015开始踏入跑圈,沉淀了一年半,在2017年开始正是参赛,然后一直到疫情前,即2019年是参加最近的一年。之后因为疫情 ,各地方的赛事陆续取消,所以也就没有参加了,一下子失去了目标,于是随后也渐渐懒惰了,平时也不怎么训练了(跑一天休一天),核心肌肉群更是几乎没做,因为每次参加赛事跑到中后路程时,都会出现后力不足的情况,而且腰酸腿痛的,没错这是几乎每一个业余选手都会遇到的情况。
也就是说,此时这个升级后的目标暂时没有了,相当于一下子失去了目标,而且跑了这么多年貌似也没有减掉多少斤,于是就对跑步提不上什么兴趣,但还是在持续跑,只是没有以前那个频率了。而且越来越“佛系”了,就是不追求配速和跑的距离了,反正就是绕着公园一圈就完成每日打卡了。
所以说这个目标性还是可以有的,起码能起到一定的动力牵引,能够积极做出一系列动作。比如训练,为了保持好身材和体重,需要从饮食上注意,还有睡眠上。而此时的目标顶多是完成打卡就不错了,至于是跑还是走无所谓了。
## 跑步的阶段
如今回看,从开始为了减肥而跑步,到后来为了参见赛事而跑,再到后来不参加赛事(相当于失去目标了)变成了“佛系”跑者,再到现在的真佛系跑了。从境界上看,这是越来越高境界了,比如那个起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途“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后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没错,后来的跑步,也就是今天的跑步就是后者。不再追求了配速与公里数,可能在有的人看来,“你这是跑不动和懒惰找的借口”,对这一看法不作过多的解释。
试想想看,起初跑步为了减肥,除了保持身材外还有一层隐藏的信息,即为了更健康,虽然这一层没有表象的很明显,而且在当时却是没有将这一层作为目标。尤其是这疫情的原因,全民仿佛都开始运动了,不论是居家运动还是户外运动,这一系列的驱动原因则是对健康的期望,对病情的恐慌造成的。
所以,这次再跑的时候仿佛找到了当初那个隐藏的另一个目标了。如果非要用那个境界来看,算是一种做减法的情况。之前看到好多战友在说在做人生的减法, 而在跑步这个领域上,如今算是一种减法,而且还是那种无意中的做法,但感觉还不错。起码跑的过程没有厌烦的情绪出现,基本上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看到被人超过了也没有生起比较之意,超过那些走步的人也不骄傲,就当没发生一样,颇有一番禅意在其中。
之前在跑步中各种折腾,比如跑步中思想是如何展开活动的,是想着别的事情,还是如坐享一般关注当下的注意力,如身体在运动中所发出的信号,避免跑步的过程中受伤以及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此次跑步没有去刻意关注这些,反而营造出一种“升华”的感觉。用之前读的书的价值观来看,则是找回到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用在这里,就是跑步是一种锻炼身体为长期的行为,所以在此之上的什么配速、公里数、跑的过程思考什么啊,都不重要了。慢点也没关系,跑的距离短也没关系了,前两个因素不曾考虑了反而想法也随之减少了。
如果给之前的跑步过程做个记录,刚开始为1.0阶段,此阶段是刚刚踏入跑圈,目的也是为了减肥而作为目标。然后是2.0阶段,此时由减肥升级到了参加赛事,可以说目标更高了,要求也相应提高了,所以此阶段无时无刻不关注配速、公里等数据。接着就是现在的阶段,暂时定为2.1阶段,因为还不确定现在这种跑的状况是否持续,还是又回到之前的阶段的情况,所以初定为2.1,也是刚刚产生这也的想法阶段。
对于跑步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比如参赛跑了第几名,因为有人就这样问我,参加马拉松跑第几呀,我都是说第一,哈哈。起码是安全的完赛了5场,算是有一些少许的经验了,而且之前也写过一些关于跑步的内容。
但今天跑步还是忘了两个之前提到过的重点,即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好在跑的不快,以及之前运动打的基础才没有受伤。但应该知道,这种侥幸的心理不应该有,起码需要做到该做的, 其它的就看运气了,如此才算是对得起自己。
至于要不要制定目标,则看个人如何思考的。之前听过一本很有趣的书,是漫画《呆伯特》的作者,而本书为《我的人生洋洋稀松照样赢》就提到过“目标是属于失败者”的。
第一次听到被震惊到了,完全超越了我的认知。而他描述的“目标”的过程,就如我在追求跑步的过程,从实现前和实现后出现不同的感受,没有目标后会空虚,而且即便目标在也时不时出现挫败感,总想半途而废。
而他认为是“系统”而不是目标为导向。即一个是目标导向的直接回报, 一个是系统导向的间接回报。系统导向则每天都会做的事情,没有最好的期限和成就,总之能量满满。
是啊,以健康为系统的话,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半途而废了,除非中途挂掉。不然就是一直持续的运动行为,如吃饭睡觉一般正常自然没有期限。而且还会自然关注对健康有害的事情,从而进行避免受其所害。
而这一切就看每个个体是否想清楚,所谓的执行力强的另一个定义:
> 所谓的“执行力”就是指一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要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
---
**恭喜,咱们又进了一步。**
**欢迎在下方留言,**
**你的行动下一秒就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