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第三章:“病人”曾国藩。看完这一章,我不由抚卷长叹:原来曾国藩是个这样的曾国藩!怪不得,怪不得有这么多人尊崇他。

●“病人”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备受疾病困扰。据说他一生身体多舛,备受折磨。从本章中我可以知晓他从而立之年起身体就每况愈下,30岁曾国藩就开始耳鸣、不能多说话、一说话就累。从此之后,耳鸣、气短、疲劳伴随他一生。
30岁时就开始生大病;32岁时出现脑血管疾病的前兆;33岁、36岁又各生一场大病。30岁和32岁时这两场病非常严重,据说差一点死掉;36岁再一次病倒,被迫跑到报国寺养病,自赋诗曰:蒲柳已与西风临。
后来随着年岁见长,又新添了皮肤病、失眠、眼疾、高血压(眩晕症)、牙疼、疝气、腰疼、肚子疼、多汗、咳嗽、浮肿等病。尤其是皮肤病,简直令老曾苦不堪言、生不如死,无法见人。皇帝不能觐见了,别的直系上司也不好意思碰面……估计见下属也是个问题。
曾国藩家族有脑血管病遗传,其祖父、父亲、母亲都得过相关的病症。这是个概率问题,所谓我命由天不由我!
前两章已经讲过了, 曾国藩智商属于中下,现在我们又知道了,他的身体条件也的如此平庸,那么曾国藩是如何凭着这样一个平庸的智商和身体资质,最后却成为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圣人的?我总结为两条。
◆曾国藩善于做加法◆
曾国藩带着一身的疾病:完成“立德”“立功”“立言”不朽之业。
曾国藩工作勤勉,特别是从军之后,每天需要处理大量文件,即使到了晚年,他仍然坚持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每天早上三四点起床,十点多上床,除去吃饭时间,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六个小时。这样的工作强度数年如日,晚年时他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后仍然担任繁重的工作,一点不松懈。
一个“强”字把曾国藩的中下资质发挥出了120%。而我们普通人可能只发挥了5%-10%。
所谓“强”就是“以志帅气”,“勉强”自己。曾国藩说,一个人的一生,不应该顺着自己的本性来,随波逐流,而应该逆着来,这样才能增长才干,成就一番事业。
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只能依靠“自强”二字。
曾国藩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这个信条,他每天都在战斗,与敌人战斗,也与自己战斗。这个与自己战斗主要是跟疾病战斗。疾病如此折磨他,他也不服输,因为他说“打得通的,才是好汉。”可以说,支撑曾国藩奋斗一生的动力,就是这样一种“自强”精神。
这种“自强”精神跟笑来老师在写作课堂上讲的“做一个猛人”是一致的。要做一个猛人,就必须“做得久”“想得深”“干的狠”。精简成三个字就叫“久深狠”(谐音“就是狠”,哈哈。)
除了“强”字,支撑曾国藩拖着病躯奋斗的就是一个“勤”字了。
曾国藩一生反对懒惰、消沉。他说那些能成大事者无有不勤勉的。身体衰弱不是懒惰的理由。恰恰相反,身体衰弱是战胜衰疲、振作精神的最好办法。
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践行者的一生。他的一生,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白天处理公务,接见各路人马;晚上批阅公文,写奏折。即使是在舟车劳顿的出差路上,他也不浪费时间,总是看书、默诵和思考。
他说,勤奋工作,不负上天赋予的每一天,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在人生的积极进取方面,曾国藩把加法做到了极致,堪称后人楷模。
◆曾国藩善于做减法◆
做减法,就是懂得取舍。所谓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人生浮华,有太多浪费注意力的东西,我们需要做好选择。有时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我们知道,曾国藩一生为疾病所苦。面对疾病,除了进取的一面,曾国藩特别善于做减法,也就是退守的一面。
在对待疾病、养生方面,曾国藩也总结出自己的八字诀:少怒、少欲、少食、多动。——所谓君逸臣劳。这八个字主要是从节制欲望、调节饮食、减少思虑三方面来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
具体来说,他认为养生需要做到早起、眠食有定时、学射有定时、饭后3000步、睡前洗脚。睡前洗脚这个习惯,他保持了终生,自觉收益匪浅。
曾国藩也曾多次尝试静坐,并经常阅读玩味道家著作,以无为思想自解。
★我们看曾国藩★
曾国藩本质是一个弱者带着孱弱的身体,一般以下的智商,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一个励志典型。
书上这么说:“曾国藩带着一身的疾病:完成“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业。”他的一生可谓是“船小载重,小马拉大车的一生。”
可以看到,曾国藩做减法的, 都是属于个人边界范围之外的事情;而曾国藩做加法的,都是在自己的能力边界范围之内的事情。他正是通过加法和减法交替运用,超量发挥自己的能量,最终把自己的一生过的闪闪发光。这样过一生,还能有什么遗憾呢?
很多普通人的一生,可能只是发挥了天赋潜力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而曾国藩的一生,是把上天赋予的潜力发挥出了百分之一百二十。
我们普通人看曾国藩,其实是看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一个长期主义者的一生。我们推崇曾国藩,其实是想敦促自己,通过曾国藩这面镜子焕发自己的斗志和活力,活出发光的自己。
有的时候,我们甚至觉得自己天资可能要比曾国藩好一点,但是,却终生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如今面前有了曾国藩的这面镜子,我们忽然看到了希望。
大家说呢?欢迎评论@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