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你好,我是写作定投者闪水树,这是我在新作的第89篇文章。

从小到大,母亲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两个:一是勤劳,二是节约。
1.勤劳
小时候,家里三个小孩,日日操劳,是生活所迫,也是性格使然;到现在,儿女成家立业,无论是一个人在家生活,还是和我们一起,也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是习惯所致,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和我们生活的这段时间,每天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晚上10点左右睡觉,下午有时会午休一会儿,其余时间很少见她坐下来休息。
平常我们三大一小四个人吃饭,妈妈都会做五至八种菜肴,说是希望每餐尽可能菜品丰富、口味多样,只是每种菜的份量可以少一些。菜品多了,需要准备的材料就多了,需要清洗的碗盘也多了,自然妈妈的工作量就多了,但她能耐住这份勤劳。
有时准备做菜时发现缺少一样配菜或调料,她就会立即出门去寻找、去购买。为了能买到心仪的材料,经常还会去好几家超市对比,没有合心意的竟然宁愿不买,进而先不做这道菜。
对于这种执着的人,在网上购物显然是不符合她的风格的,所以除非天气或疫情迫不得已才让我们在网上买菜,其它时候都是妈妈自行挑选购买。
还有一件让我和老公经常哭笑不得的事情是关于洗衣服的事情。老公晚上洗澡时,经常发现自己的睡衣不见了,每次一问妈妈就说已经洗了、收进来放在衣柜里了。老公无语地摊摊手:这个穿一天没必要洗的,放在卧室沙发上的就不用洗,需要洗的衣服会拿出来放在客厅的沙发一角。同样的,我们的床单被罩也是不到一周就被妈妈洗了又铺上而不自知。
其实妈妈一生主要的勤劳是在于体力劳动,每日周而复始。我看着单调乏味,她却看起来有滋有味儿。我想这就是妈妈热爱生活的一种态度吧。
家有勤劳的妈妈自然是无比幸福的,只是希望自己能在妈妈不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也能像她一样对生活勤快、耐烦、热爱。
2.节约
妈妈是1950年代出生的,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生活极度艰难的时期,自然就有那一代人养成的节俭的习惯。
常见的体现就在于:只要房间有光亮,就不会开灯,只要房间里暂时没人,就想着要关灯;白天我们不在家,插座就会被关掉电源;只要饭菜没有变质,就舍不得倒掉;只要衣服没有破洞,就不会丢弃。只是所有的这些不舍都是针对自己,对于他人,妈妈一向慷慨大方。
以前家里并不宽裕的时候,遇到有客人来,妈妈会将平日里自己舍不得吃喝的好菜好物拿出来招待客人,以示敬重。现在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日子,她会购买新鲜上好的食材给我们做饭菜,但是自己却吃得很简朴,有时送完小孩上幼儿园自己买一个馒头或煮一碗白粥就算一顿早餐。
不过妈妈虽然节俭,却很有原则:不健康的食物坚决抵制,比如腌制食品、外购的各种糕点零食都被她视作毒物,她也经常劝我们要少吃甚至不吃。
妈妈的节俭是节制、是简朴、是健康、是慷慨待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每个人都会带有她所经历的那些时代的烙印,妈妈身上有很多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印记,希望这些积极有益的精神能形成我们的家风,并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