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得到启发俱乐部以前的节目,其中一期里有一个观点让人很有感触。
过去经常性地写一些自己也不忍直视的文章。虽然主观上也希望能好好写,但是客观能力无法提供支持。尤其去年年底有段时间,写完当天的文章发出后,第二天就能收到很精准的反馈:关注人数又减少1人。这种时候难免会沮丧,沮丧的点在于,明明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可就是做不到。暗暗告诉自己,这么写,无异于自毁招牌,每天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这么写下去,迟早会没人看我的文章。当时觉得有个词用在自己身上再贴切不过:No zuo no die.
这样的心理反应持续了很长时间,它也给当时的自己带来了不少内耗。现在回想,如果能听到这期启发俱乐部,可能心态会不同。
里面提到,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是个超级无边界的人,涉足过多个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此外还写出过一本超级畅销书叫《做生意的艺术》。虽然后来极其成功,但特朗普之前有过4次破产,最惨的时候负债高达9亿美元。在他的无边界背后其实有一种支撑性的能力,叫复原能力。
在这段案例的结尾处,文中说,
> 所以这个时代,我觉得真正的玩法并不是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真正的玩法应该叫做Always zuo Never die——常作不死,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复原力。
现在想,当我们说No zuo No die时,其实我们心里有一种恐惧,对失败的恐惧、对表现糟糕的恐惧、对被人嘲笑的恐惧......这种恐惧进而驱动我们产生一个想法:要是当初没有做xx事就好了、要是当初什么都没有做就好了、要是当初能按照习惯的轨迹行动就好了......毫无疑问,只要不去做出新的行动,那就会维持旧有的状况,进而也就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所以,当我们在一番行动过后,迎来的却是一个糟糕的结果时,可能会用一种负面的感知去解读自己之前的行动,把它定义为“zuo”,于是自然会在心里告诫自己,No zuo No die。
而当看到那些屡屡失败,最后成功的人,不免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知,zuo也没什么不好,更没什么可恐惧、可担心的;它在当下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挫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Always zuo Never die的心态。因为,大量的尝试换来的一定不只是失败和挫败感,至于还有什么需要每个人自行体验。
所以,及时复原,不再内耗,接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