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几幅画面,你遇到过吗?
早上孩子出门上学之前,吃饭穿衣动作很慢,家长紧皱眉头不停地催促:就不能快一点?!真墨迹!
孩子考试没考好,拿着分数并不理想的试卷回到家里,等来的就是一顿猛批: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能不能给我长点脸?!我一天挣钱容易吗?
过马路,经验少的孩子没看见车,家长一把拉过来吼道:就没长眼睛啊?能不能看着点?
孩子写作业慢、磨、错,旁边家长气炸了…
不用问,身为家长的你一定遇到过,也或者,你就是当事人。
更为夸张的是,有的家长本着“能动手别吵吵”的原则,一言不合就“开壳”(使用暴力)--我昨天在小区里就见到这样一幕:一个四岁左右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响声震天,一旁的妈妈反手紧紧地抱住他的腰,一边咆哮骂着,一边玩命地挥舞着巴掌…那紧紧的“拥抱”,绝不是为了亲近表达爱,而是防止孩子跑,以便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洪荒之力,不是吗?
每次看见类似揪心画面,我就说不出心里感受,心里只有一个疑问:他(她)们,真的适合做父母吗?他(她)们的孩子,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我知道,即使上前劝阻也无济于事的。
年幼上学开始,各种证书就和我们为伴。为了不断积累资本,有资格做一些事情,我们不停地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说“拿证拿到手软”一点也不夸张--结业证、英语四、六级证、毕业证、学位证;等到我们毕业踏入社会后,证书更是不可或缺:当老师要考教师资格证;开车要考驾驶证;结婚要有结婚证等等。
但是有一件事非常令人奇怪—就是在“当合格父母”这个本应该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事上,竟然没有任何考级测试要求,甚至连最低标准都没有!!!
奇怪不?太奇怪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人似乎都形成一个看似有道理实则很荒谬的所谓“共识”:那就是--一旦结婚生子成为父母了,那就理所应当、毋庸置疑地有资格当父母了,可以管孩子了,可以开启所谓的“言传身教”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妨问问自己:我能“传”什么?我能“教”什么呢?
有的家长会说:你不知道我当时有多生气!!!我非得好好教训教训他(她)不可!理解,但是--
孩子只是复印件,父母才是原件啊!一味地拿复印件撒气,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啊!不是吗?
再看看对孩子发作的后果就知道了--发火之后,非但没有达到“下不为例”的预期效果,反而下次有可能变本加厉,因为孩子在家长的怒吼和暴揍中,除了增加抗击打能力之外,似乎没有什么改变。那些斥责除了宣泄了我们的怒气,除了带来孩子抵触反感之外,一点作用都没有,不是吗?
这个“父母上岗证”究竟有多重要—仔细看--它关乎到的不仅仅是家长的,更包括孩子的未来成长,以及孩子的孩子的未来……甚至是未来的未来!它涉及到的至少是两代人的成长命运啊!当你最终看到并慢慢理解这个重要性的时候,你还会那么坦然淡定吗?
“父母资格证”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补呢?
答案很简单--学习学习再学习!别无他法!
你可以选择看书,上“豆瓣读书”或者“当当网上书店”搜,挑那些好评、销量排名靠前的--买—读--反复读。比如《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都是非常棒的书,后续我会继续与大家分享;
如果时间充裕,还有个好办法,就是现场参加优秀的家庭教育课。好几百人的大课堂,身边全是爱孩子、爱学习的家长,你会有更直接的收获和感触!
家庭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述清楚的,只能循序渐进,不断践行。今天我就把自己学到的一个知识点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以上文为例,为什么家长发那么大的火,孩子还不“听”呢--王小骞的《妈妈知道怎么办》一书中就有答案:
心理学有一个人际沟通的理论--“55387定律”,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
“55387定律”即55%+38%+7%,其中55%是沟通的态度,包括肢体动作、表情等;38%是讲话时的语气、语调;7%是说话的内容。
也就是说,家长在指责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说话的内容—“说的对不对,有没有道理”上,而忽略了在沟通效果中占比更高的93%的态度语气,殊不知孩子在面对愤怒的你时,满眼看到的都是你指点着自己手指以及狰狞扭曲的表情,听到的都是震耳的斥责,感受到的只有委屈、愤懑与绝望!哪还有心情,哪还有机会听那7%呢?
现在你理解他了吗?不是不听话,只是此时的他--根本听不到那7%的“正确道理”啊!
再进一步,怎么能让孩子听进去呢--无需改变我们的正确道理,只需俯下身子,降低语调,平和地和孩子沟通—就是这样!
在此基础上,你也终会明白,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就是两个字—尊重!
只有尊重,你才能切实感受孩子的感受,了解他的想法。
遗憾的是,“让父母体会自己的感受”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奢望。
因为很多孩子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
孩子摔倒了,家长说:不哭不哭!
孩子晚上睡觉怕黑,家长说:不怕不怕!
孩子受伤了,家长说:不疼不疼!
……
已经是过来人的家长肯定明白:孩子就是怕黑、爱哭、畏难的,那才是真实的孩子啊!要是生出来就是1米78、嘎嘎厉害的大小伙子,还要家长干啥呀?家长的作用不就是鼓励帮助孩子,助其成长嘛!
孩子的真实感受总被否定,总被忽略,那么等他长大以后偶一定会忽略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更可怕的是--到你年近花甲、步履蹒跚的那一天,孩子就会用你曾经的方式对你说:没事,不老不老,走快点…
看完以上内容,你可能很多感触,甚至懊悔、自责。相信我,你并不孤独。作为家长,我以前也经常发火,也曾十分沮丧。
曾经做过教师的我本以为,教育孩子是分分钟的事,可是后来才明白--谁都没有当父母的天然资质,我们一起补上这一课吧,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一起陪着孩子重新长大。
作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最近的人,如果连我们都不能给他温柔、耐心以及无私的爱,你还指望谁会善待他(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