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被电视剧洗脑了么?
大多数电视剧/电影不止在浪费人的时间,还时常传导一些匪夷所思的言论,不合事实却符合人们的恐惧,不符合逻辑却符合人夸张的、不合理的期待....
公众号-麦子熟了转载自武志红团队书写的文章《被巩俐吼哭的女巨星:成名后,我想做自己》,关于朱婷的背景大家可自行百度,文章中讲述的是中国女排队长朱婷,在饰演《夺冠》角色的时候,朱婷遇到这么个桥段:

后者才造就了如今的朱婷,是郎平不断的鼓励支持,让朱婷在实践中磨砺,而非如巩俐在这个桥段中所饰演的激发朱婷的自卑和恐惧,让恐惧逼迫朱婷去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朱婷。
**「在我们的潜意识之海当中好、坏并存,如果人性悲催的一面一直被刺激,加深不如人的恐惧和想法,放大自身的特点,放在不恰当的场景中,优势也会变缺陷,天赋也会变短板** **。」**
重新回到巩俐的话,那话犹如在说,除了打球,朱婷别无选择。
身高198cm的特点在错的场景中被过分放大,加重恐惧的苗子,而非浇灌乐观、向上的种子。这样的话语,带来的是无力、悲伤、恐惧的能量。
朱婷说到,如果郎导真这么说,她可能就离开排球了。
而电视机前的你,并未看到朱婷真实的拍摄感受,很容易毫不设防的认为所谓的“激将法”成就今天的朱婷。
而现实中这种让人别无选择的说话方式,只是将人拖入深渊。
02
做出自己的选择
大部分看电视剧/电影的人都是很不设防且有代入感的,
**有些影视剧真的就是想制造冲突感和博得眼球而已,并未真正考虑过社会影响,而我们自己不能不知不觉的被种下这些话语**。
随之而来的,生活中这样的说话方式也越来越多,花式PUA...而且,越是亲密的人,说话却越是刻薄,**不要放在心上**。
语言经常作为一些人的利剑,在家人、朋友面前通常我们都是比较肆无忌惮的,比较不设防的,会袒露很多弱点,而我们自己至少不应该把一个最需要和乐的地方变成战场。
03
你并非内向,也并非自卑
朱婷并非文章所说的内向。
人不应该以内向、外向来做区分,这是心理学上很分裂的观点,一旦你把自己归为内向一类,就会在社交中经常性的记得这个标签,直到你自己说不。
尴尬的地方在于,很多被定义为内向的人是更自省的,我大胆的猜测有些甚至在别人还未给自己贴标签的时候,TA可能已经通过心理学通识的学习给自己贴了标签。
人也无需定义自己是自信或自卑,不妨从发现天赋的方式去思考你身上的方方面面,你会发现,大部分时候你对自己的认识充满漏洞,不堪一击,人根本无需刻意自信。
知名作家李欣频说得好,
一朵花会刻意表现自己很自信么?
它只是自然的开放。
当人深深的认同自卑的时候,如果TA想改变,她可能会试图在提升自信方面做很多“傻事”,比如不断的整容...
而当我们去释放掉“自信”、“自卑”的概念,更多的以优势如何安放,天赋如何发挥的视角去看待自己和身边人的时候,这时,我们会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
04
让改变来得更简单一些
这有点像,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很胖的话,如果TA想要改变,Ta会认为自己需要“减肥”。“减肥”像是个大工程,而如果只是把所谓的胖分解开来的话,那可能只是,肚子大了点,腿粗了点,诸如此类,那么所谓的“胖”就会变得很好处理。
比如,肚子大,是不是因为经常久坐?
那么常起来走走,效果可能就很明显。
再比如,也不必将驼背与不自信画上等号,因为你可能只是背部太紧张了,比如可能出于长期伏案工作的原因。
那么多展展背,练练瑜伽,效果也会很明显。
**简而言之,定义会让人聚集焦点,不论好与坏。以新得眼光看自己,才能换得新得自己。**
05
爆发你的小宇宙
“潜能”是将原本紧缩的能量释放开来,
假设以原子为单位,每一个原子能量的爆发,就像内在小宇宙爆发一样,如果这样潜在的能量被打开,人也会真正的绽放开来。
愿我们知晓自己的力量,
知晓自己的天赋才华和潜能!
namas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