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情不可能总是处于亢奋状态,永远居高不下。有时候会莫名地比较低落,不想说话,不想被关注,也不想动。
也许唱k,听音乐,喝酒,找好友陪伴,关起门来一个人独处......可能是大家常用的应对方式。在这里,我也不对这些方法做出评判,是好或是坏。我想试试使用理智去分析低落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东西?观察一下主动的应对会对心情有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脑子里冒出了战车模型。黑马此刻不想动,白马很低落、甚至有些郁闷,而弱小的车夫此时在想,为什么白马那么低落、黑马不想动呢?
事情源于今天晚上。把娃送去奶奶家后,我和爱人在房间边吃冷饮解馋,边沟通关于最近一个半月学习成长的事儿,我想与她达成一致——当下咱们应该以教育养娃为主,别光顾自己的学习、销售、健身等活动。育儿应当是目前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所以我建议围绕着育儿这个主题进行输入和输出,这与我们现在大家的学习、健身、销售、定投也完全没有冲突。至于投资,目前在定投人生课堂里面随便就能学到很经典的思维及方法论,并且连“标的”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所以我没必要在现阶段在研究投资方面花大量的时间。何况我也没想过在这方面成为牛人,至少目前不是。
这样一来,等于我们有了明确的方向,行动起来会更有张力。
但是没想到在我一番言论之后,她拿上冷饮杯子就走了,没有一点回应。看着她的背影,我突然莫名的不再想说话,不想多解释任何东西,觉得一切都索然无味,令人提不起精神来。
---
现在细想起来,我其实经历的是:
沟通积极育儿观——想达成共识——结果不如意——最后沮丧的过程。
我的车夫在这会儿是这么思考的:这个主题其实挺大的,确实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达清楚、并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的。一旦达成共识,这是关系到日常生活行动的大事。我事先也没有了解她内心的想法,一味的只顾自己输出想法,所以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
另外,出现问题后不能避而不见,而应该沟通沟通再沟通,直到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