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不是知识还能是什么?”
看吧,这个问题的深度显然超出了我的认知范畴......嗯,可能是我还没要真正赚到钱的原因......
## 本章节到底讲什么
起初看完后,第一反应就是“原来是认知差异啊!”——这个确实知识是一个“差异”。
然后细想想也是,好比一个商业项目,别人能想到,我想不到,所以无法从这个知识中赚到收益。如“共享单车”,在此之前谁能想到自行车还能这么“玩”!从过去的发展来看,自行车好像眼看着就退出历史舞台了,逐渐被电动车或者小汽车等中、大型交通工具取代了。
最近一看,发现这个观点不够全,即所谓知道“认知差异”又如何!如果没有行动,还是等于“不知道”。
所以,应该这么来看本章的内容——知道认知差异之后,行动才是关键。也就是说如果真正让你赚到钱的不是知识,那究竟是什么?**是认知差异+行动。**
当然,这个行动也可用来提升这个认知差异,然后再行动,将认知差异带来的优势情景化、实例化。
## 为什么是认知差异
**0、前提**
在具体说这之前,要先明确一个概念——**“操作系统”**。没错,就是下面这张图所示的内容及其关联。(没错,很熟悉吧,这是第二次以这个开头)

(操作系统)
正如书中开头说的:
> 概念之间的关联是操作系统的基础核心,胡乱的关联只会让操作系统胡乱的运转,清理操作系统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那些乱七八糟的关联‘干掉’。
是啊,就如一个苹果从内部烂掉,虽然短时间外部看不出来的,但只咬一口就会暴露无遗。更何况经过时间的酝酿,迟早会烂掉的,虽然很多东西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但这个从内部坏掉的食物毁掉的更快。
所以,在理清概念之前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清除”过往那些不正确或者不清晰的概念,然后是与其相关联的概念“斩断”联系,继而影响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变化,最后的行为模式就很可能不去实践了——这是从内而外的一种改变,或者按照之前的说法这是观念升级带来的变化。
当然,这里指的是形成个人价值观层面的问题,对于创新则好像不适,如果都斩断联系,那就几乎没有创意了。所以,这个所谓的理清概念是由边界的。
虽然,之前提到过“蜥蜴脑”(或称为鳄鱼脑)的一些方式,如“不易改变态度而是改变行动为目的”的方法更可能带来效果,但并不是说态度不可改变,内在观念也如此,只要其自己真正想改变了,外在的辅助改变才会相对容易些。
注意是真正,因为有些特殊的操作是可以影响个人的决策的,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其意志不坚定,没有自己的原则等等。也就是说最终还是个人的问题,嗯,显然是如此。(又不是没有柳下惠这样的例子)
**1、先理清一个概念:知识变现**
如书中所述,古今中外皆如是,几乎所有人都在想办法通过知识去变现。
> 不论是通过更高的学位作为敲门砖,还是农民掌握现代化工具提高生产率,又或者因为有祖传秘方,生意做得好,如国外的哥伦布找女王“融资”后发现新大陆,虽然最终没算他头上。
所以,“**知识变现”根本不是新现象,它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长期以来,有相当比例的人的操作系统是混乱不堪的**。
> 如分不清“上学和学习”、“信息和知识”、“知道和做到”等浅显的概念之间或大或小的区别,甚至有的人认为“知识无用”的地步。
没错,这是认知差异之一。
然而,这里提到了之前提到的概念——趋势。回顾一下所谓的趋势,是一个上升的阶段和一个下降的阶段组成的过程,即周期,只有满足至少两个以上的周期才算得上是趋势。
有趣的是,若看大趋势,必须承认一个事实:
> 一切知识都正走在通往免费的路上。
为何!**因为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人只要拥有正常的学习能力,就可以通过网上获得知识。**当然,有利也有弊,信息传播快,成本趋近于零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俗称信息大爆炸时代。所以更需要一个人有自我识别知识的能力,即之前提到的“信息不是知识”,只有满足了两个必要条件,一个信息才算得上是知识:**简化为有用+长期,即长期有用**。
书中提到这么一个现象,即传统出版社正在复苏。书中给出的原因是因为人多,所谓的人买的多,当然我国的人口基数在那摆着。那为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式哦)除了比过往更注重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可能“生活必需”消费在收入中的占比逐渐降低,即虽然书价好像涨了,但相对于涨得更多得收入来看,书其实更“便宜”了,于是,人们购买更多的书。
而我的看法则是稍有不同,但出发点差不多。即生活必需得以满足之后,人们的生活状态明显提升,已经不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了,开始转向下一个层级的进化。或者说从实用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开始向着精神层次的需求方向发展,比如什么定制化服务,或者不同的体验等等。
若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文化将有可能再一次出现“复兴”,起码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过程中再次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喷涌而发。而对于文字工作者或者艺术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方向发展的话。
所以,如书中所述:
> 知识本身的变现能力不是很强,甚至从大趋势来看,知识变现能力正趋近于零。
刚才提到过,从**大趋势**看,一切的知识正走在免费的路上,这是其一。
而且即便是通过信息的筛选,成为了知识,也分**是否“正确**”,此为其二。
何况即便是“正确的知识”,也能分**是否“价值最大化**”,即“正确本身并无太大价值”,为何!因为大家都正确,那么你相对没有优势,注意这里的正确是前提,而不是非法的“正确”。所以,**在正确的前提下同时还能保持特立独行,那你可能有很大的价值。**没错是很难,不难就如没有价值了。此为其三,而且这个也是应该执行的一项原则,看价值而不是价格。
最后,即便是满足了以上的条件也不一定能够实现,为何!
> 因为知识放在那里,很难自动变现,而对同样的知识有了认知之后,也不一定能够自动变现。
看出来了吧,这是需要行动,因为知识就在那里,古今中外的人都想着如何变现,而且满足以上的条件之后,更需要的是**实践**,此为其四。
所以,可以看出来,对知识变现而言,**首先看大势(或者说是当时在世界中的情况),接着判断这个概念是否正确,其次是价值化,最后需要行动——共需要四步,前面三步基本都是在判断“选择”,最后一步才是行动。**而这亦可以使用到其他地方。
老话讲“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动”,总之就是行动前要判断思考。《孙子兵法》第一篇则是“始计篇”,足以说明分析思考的重要性。当然,其实不用多废话,我们都知道思考的重要性,但思考如何思考,就是差异了,其结果注定不同。而不同的人则给出不同的方式方法。
**2、升级为“知识差异”**
由以上的一些描述,可以将“认知变现”进一步加深为“认知差异”。
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变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没错,以上的四步,起码至少是四步形成的能够变现的“认知差异”。
> 人们在面对同样的信息、知识、现象、事实、数据等的时候:
> 不仅对它们的认知不同,例如,有少数**正确的**,有大多数不正确的——这里有差异。
> 而且,即便是在认知正确的群体中,还有**认知高度、认知深度的不同**——这里还有差异。
比如,对“法定节假日”的理解、对“时间管理”、“创业”、“投资btc”......归根结底,这是对同一个东西的认知差异很大造成的。
## 如何做到认知升级
本书的专门词汇来讲——**“升级过的认知”——经过多次升级的认知。即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策略层面的考虑。**
那有没有可实现升级的最重要的工具?当然有的:
> 行动中的思考
这是为了避免单纯的思考的方式,同时也是高效提高认知差异的方法。这是执行层面的思考。
> 用行动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动,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刚开始我以为什么工具怎么也得是一个类似软件或者程序之类的“实用”工具,但接着往下看才发现,又一次“狭隘”了。
这已经是把工具这个原本“实物化”的东西,进化理解为“无形的思想”了,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正如认知差异一样,有的人还在考虑实物之间的比较,有的人已经开始专注思想(或精神)层面的东西了,显然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了。
> 没见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
>
> 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
>
> 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
>
> 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是啊,从最开始上面那张图所示,已经清晰的表明“实践”的重要性。而且这件事其实都不用细说,不行动哪来的结果!即便是吃饭喝水这样简单的恶动作也得需要张嘴咀嚼不是,就算有人喂也是。
如不是资金不配作为资本,而是持有资金的人不配。知识亦如此,即资金转资本需要智慧一样知识需要认知深度、高度的理解,即认知差异,才能把知识变现。
而若想对一个知识理解的更深入,除了正常的思考之外,还需要在行动中思考,用行动来优化思考,继而再调整行动,做出更好的决策。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改编版的著名思考实验。**来自《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
这个实验是由20世纪初的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首创的。假设有20个人正在同时看一把椅子(如图A),每个人眼中看到的椅子形象都不相同。有些人看到形象是图B,有些人看到的形象是图C,个子高的人看到形象可能是图D。

来自《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
换句话说,同一把椅子可能展现出20种不同的视角。所有这些视角都准确无误吗?当然。如果这些视角都准确无误,那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椅子呢?呃……
正确答案是:哪一个也不是!所有这些视角只不过是椅子的再现(即我们的视角)而非椅子本身。尽管椅子本身是一个独立事实,但人们感受它的方式却惊人地不同。
根据这个实验,罗素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永远无法全面观察或完全认知椅子这个事物的物理实体,哪怕我们知道这个实体确实存在。我们的观察视角总是限制着我们的认知能力。**
但是……
**如果你站在围绕椅子做观察的人身后慢慢移动,从每个人的角度都对椅子稍做观察,这样就能获得不同的视角。**也就是说,20个人对同一把椅子会有20种不同的观察,**你只需改变视角就能掌握所有的观察结果。**
简而言之,重构事实的力量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所以,需要我们从行动中去观察、去思考,然后再用思考改良行动,而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把椅子换做其它的东西或知识,是不是亦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