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儿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报怨:
“我太难过了,很想改变,可是我的情况只能这样,我没有选择?”
“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没办法不做 ,因为没有选择,我要生活。”
“我有一特别喜欢的爱好,但是只能放弃,因为没有选择,实在没时间、也没精力。”
…………
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的经历,有一段时间我的口头谈是:“唉!没办法,只能这样了,没选择。”
事实上,我是个每时每刻都渴望改变,渴望变得更优秀的人。
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呢?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陈海贤老师说:“你想改变,可是你的思路却是证明改变很难。你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难以控制的环境,所以自然在原地痛苦的徘徊,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与现在不同的选择。”
其实这一切都在一念之间,我们总是很难把思路从找困难转换到到找方法。其实要想完整这样的转换,最关键的一步是,要先让自己明白:“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因为——
不论你承不承认 ,愿不愿意 ,你一直都有选择 ,只是你没有意识到而已 。
当你想改变,被烦恼包围住时 ,你做出了选择。
当你继续做着你不喜欢的工作时,你做出了选择。
当你放弃你的爱好时,你同样做出了选择。
……
因为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甚至没有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是你选择了你不选择。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遇到一个老师和他讨论一个问题 。说我有一个亲戚特别溺爱儿子,家里所有的钱都给儿子和媳妇。儿媳妇既不上班也不照顾家,对她却是百般刁难与不敬。
我们作为亲戚都看不惯,这对年轻人肆无忌惮的啃老,还不知感恩。
老人虽满心痛苦,有时也怨自己太懦弱、心软。甚至在被儿子媳妇中伤之后,发狠再也不去讨下贱了。
可是过不了多久,她又会历史重演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能怎么办呢。然后继续委屈求全,外加迎合与讨好。
当时那老师就说:“那是她选择的,她不是没有选择,你不必为她叫屈。”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老师有点无情。后来又觉得老师可能表达的意思是“可怜之人比可恨之处。再后来我又觉得老人之所以那样选择,可能从潜意识里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保护吧。”
直到听了陈海贤老师的课,我才彻底的明白
老人只是选择了她所熟悉的反应模式。
虽然这反应给她带来伤害,但这是她熟悉的,是她可以控制的。
所以 这真的是她选择的,她的选择使她受伤。
就像我今天被一个人骂了,我可以选择生气,选择骂回去,选择受伤,选择不在乎。
别人的骂,我控制不了,但我如何回应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了的。
如果我很容易受伤,哭泣。那么就是我的选择使我受伤哭泣。
这才是真正意识到什么是选择。
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对选择。大多数时候之所以会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不过是在表达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或是是这个选择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预期,或不是理想的选择,所以那就不叫选择。
于是,不知不觉中,我们告诉自己没有办法,没有选择。
可见,恰是这种无意识导致了我们主动放弃了控制自己的选择权。
人,若想改变,只有认识到自己有选择权,并把选择的主动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时 ,改变才能真正地开始。
好的理念都是相通的。
这让我想到了,李笑来老师常说的话,你从来都是有选择的。
至于怎么选择,那是你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没有选择或不敢选择,还有一种原因,是不敢承担责任,总喜欢把选择后的结果用对错来衡量。
如果我是有选择的,那么我现在的结果不尽人意 ,那么是不是我错了?所以我们宁可相信自己是没有选择的。
事实上,我们总是忘记了,不管这个选择是对是错,结果是好是坏。最终承担后果的都是我们自己。
既然如此,那何不早早的把选择权抓在手里呢?
我想无论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
正如《活出生命的意义》一文中写道: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我想这一刻,我是真正明白了。知道自己重来都是有选择的 ,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这才是改变自我,发展自我的良好开始。
(以上是对《了不起的我》第一章节的学习与理解)